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八大学院:宇宙中心的文化“老字号”

Geethan 地道风物 2018-12-18

                                 



丨没有八大学院回忆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 中国地质大学附近的学院路指示路牌。摄影/许文茂



- 风物君语 -


大家好

我是地道风物的图片编辑Geethan

今天的图片故事主角

是位于(或曾经位于)

北京学院路的八所高等学府

沿学院路南北依次排开


 


▲ 八大学院分布图。

这名单不全啊

北语呢?北邮呢?

联大呢?政法呢?清华呢?

别激动啊

我还没说完呢


1952年

为顺应工业化发展要求

中央借鉴苏联经验

对一大批综合类大学进行专业拆分

在北京的西北郊

八大学院应运而生

成为第一批专业理工科高等学府

而八大学院所毗邻的主干道

也被命名为“学院路”

一直延续至今


66年的时间里

国际形势波谲云诡

几大院校几经迁址

如今石油大学已经搬迁至昌平

剩下七所院校

仍然幸运地留在了学院路上

本文阅读顺序:

北航 北医石大矿大

北林农大北科地大



天之骄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航承建的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肩负着我国国防领空安全的艰巨任务。摄影/韩思愉


有一种明目张胆的偏心

叫把自己的母校放在第一个说

不过别误会 小编是个文科生

高中三年在北航附中度过

北航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

由当时的清华、川大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

小编认识一个不太爱讲话、笑起来甜甜的萌妹子

问起她大学学什么

她腼腆地说

我的专业 是在北航学习制造飞机


▲ 北航地标:新主楼。于2006年建成的新主楼,总投资约9亿元人民币,是亚洲最大的单体教学楼。上图摄影/张登科 下图摄影/徐思钰


有新就有旧

北航的旧主楼

没有新人的锋芒和高调

却另有一番岁月悠悠的味道


▲ 北航旧主楼。摄影/川霖 


▲ 旧主楼前陈列的北京一号迷你模型。“北京一号”是大跃进期间北航师生自己研发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亦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制造轻型运输机的第一次尝试。摄影/徐思钰


北航老校区院子里

最好的季节是秋天

浮躁喧哗的夏天像一杯搅拌停歇的水

慢慢沉淀

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图景来


▲ 20号公寓楼后的银杏甬道。金色的叶子连缀着压弯了树枝,在小路上方形成金色甬道的形状,树下合影的学生,老人,孩子,笑闹声从树叶的缝隙间穿梭。摄影/刘臻丽


▲ 北航附中。“附中文化”是八大学院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除北林外,七所大学都有自己的附属中学。中学坐落在大学校园内,部分资源和大学共享。摄影/Geethan


▲ 绿园四季。这里可能是北航人气最高的小公园了,年轻男女,大爷大妈,无不对此地流连忘返。小编本人就经常坐在这里的荷花池边晒太阳。摄影/叶瀚璋


▲ 北航沙河校区,简称“沙航”,著名的北航飞行学院就坐落在这里。摄影/赵森达


▲ 北航最著名的三只“校猫”之一。摄影/川霖




行医济世:北京大学医学部


▲ 北医和北航隔学院路东西相望,位于八大学院的最南端。摄影/毛天皓


小编在查阅北医的建校史时

就没见过改名这么频繁的学校==

1912年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1938年的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1946年的北京大学医学院

1952年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北京医学院

1985年的北京医科大学

2000年回归北京大学怀抱,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并沿用至今


估计上面几行已经把大家看晕了

没关系

让大家清醒一下



两个医学院的姑娘

策划出了这样一组十分“北医”的毕业照

在医学院校

我们想弱化死亡的神秘和可惧

以更温柔和好奇的姿态来探究它


▲ 因为我们是医学生,颅骨是一个能代表医学和死亡的意象。颅骨、夕阳、夜晚和代表生命的花朵、孩子、星星灯放在一起,生与死两个看似对立的东西碰撞了一下。这组毕业照展现了两个医学生对医学和生命的思考。摄影/程佳路


被吓到的小朋友们

来一张北医主干道的晨曦压压惊


▲ 看出来了吗?还是上面姑娘手持骷髅的那条路。摄影/毛天皓


这期的图片故事

不仅得到了八大院校在校生的投稿

还有已经毕业 走入工作岗位的校友们

去年刚刚从北医读博毕业

现今在北大第一医院皮肤科工作的李倩茜

为我们带来了一组医院静物和麻醉医生的影像


▲ 这是一间废弃的手术室里面退休的手术床。还是很古老的手动式手术床,看上去很复古,有年代感。看到它,脑海中浮现出过去这里做过几千台手术的繁忙景象。摄影/李倩茜


▲ 药是医生最有力的武器,没有它们就没有所谓的“治疗”。每天,护士们都要按照医生的医嘱,将每个住院病人的药分好。每个小碗里的药都不一样,属于特定的病人。说来有点夸张,我为这普普通通的摆放打动了,于是拍下了它们。摄影/李倩茜


▲ 液体的针剂,拍摄于手术室。看上去并不温暖,反而有种冷冰冰的感觉。它们被熟练而“不整齐”地摆放在治疗盘里,这种严阵以待的画面,让人联想到,正在病痛中的患者在等待着它们的救助。也许,画面的氛围并不让人舒服,但记录下这些不美好的真相,和面对人生的苦难一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摄影/李倩茜


▲ 提到手术室,首先闯入人们脑海的,想必是开膛剖腹的外科医生们。他们帅气专注的身影也被无数镜头记录。然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他是手术能顺利开展的前提、守护神以及紧要关头的救命稻草。他就是,催你入睡将你唤醒,保证你安全断片的——麻醉医生。摄影/李倩茜




能源巨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石油大学全景。照片摄于中国石油大学南校区的第三教学楼。窗外的北校区红旗操场,体育馆“洋葱头”,被戏称为读书顶个球用的图书馆,以及各学院的办公楼在背后的莽山衬托下显得坚毅而富有担当。后方的红色建筑群则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学楼。在军都山下,两个学校的学生也因为互补的男女比例结下了广泛而深刻的友谊。摄影/马文蔚


相比北航的学院路校区和沙河校区

石油大学的两个校区

应该是全国相隔最远的了

一个在北京昌平

一个在新疆克拉玛依

石大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

就连历史上的校址变迁

也是基于油田位置的考虑

1969年,学校曾迁至山东胜利油田

著名的“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也都与石大有着密切的合作共建关系


▲ 新综合楼一二层的自习图书馆。白天阳光会从绿叶的间隙中撒下,而夜晚高大的落地窗和通明的灯火又会给人以愉悦。可能也正是因此,对面政法的同学有时也会偷偷过来上自习,而我们对这里也万分喜爱。所以即使这里有数百个座位,在考试的季节也往往座无虚席。上图摄影/张诗琳 下图摄影/马文蔚


↑ 政法的妹子们真的是来上自习的么喂……


▲ 第二餐厅。在这座小小的的校园里,最能打动新生的东西恐怕莫过于学校的食堂了。这里因为品种全面而可口,深得每位学生老师和兄弟院校的喜爱,有时还能碰到亲切的校长在下班时和学生一起吃东西,寒冷的北京冬季也因此变得温暖起来摄影/马文蔚


↑ 我又看到了兄弟院校四个字


▲ 一年一度的T台之夜是学校社团里最为出彩的活动之一。每年十二月的决赛时,来自北京各高校的学生们汇聚于学校的研修中心三楼舞台,用炸裂的颜值诠释着青春的灿烂。摄影/马文蔚


↑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

这个小哥长得像王校长(王思聪)吗?


▲ 由学校社团觅音社组织的摇滚音乐会,虽然是工科院校,可爆炸的摇滚音乐显然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摄影/张诗琳


▲ 校庆六十五周年的运动会——雨运会。 雨中,所有老师同学不是满怀功利心为了成就某种精神,而是在心底,他们潜移默化般有一种精神。摄影/张诗琳


▲ 以“读书顶个球用”的图书馆为背景,又一波学子告别了他们最好的青春时光。摄影/吴健博




低调学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矿大的录取通知书,和矿大多年给人的感觉一样,低调,不花哨,有质感。摄影/高荣


矿大是一所在人员构成上很有意思的高校

研究生数量占到接近一半

而女生却又少得可怜

因此可以说

矿大是一个以成熟高学历男学霸为主打的所在

(虽然矿大人都自称为“小煤球”)

矿大的始祖

可以追溯到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

是具有英伦血统的

我国近代最早的矿业高等学府

现今的矿大

也拥有着煤炭资源与深部岩土力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是名副其实的深藏不露


▲ 民族楼,应是矿大最负盛名的建筑了。单檐庑殿,浮雕镂空,相传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梁思成和他的学生共同设计;屋檐的彩绘图案,由梁的夫人林徽因在病榻中设计。民族楼与同由梁思成设计的北京友谊宾馆,因建筑风格十分相似,被戏称为“姊妹楼”。上图摄影/高荣 中图摄影/宋昕恬 下图摄影 /吕威


▲ 矿大足球场;运动会开幕式。由于学校男生所占比例较大,足球等体育运动成为主流活动,学校的教授们也经常加入,和同学们一起踢球。点开第二张图放大,数数有几个女生……摄影/高荣


▲ 位于办公一号楼门前的小花园,情侣们闲时喜欢坐在树下聊天。摄影/高荣


▲ 机电楼前的爬山虎。摄影/许文茂


咳咳

虽然矿大妹子少,但你看看

人家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 矿大新一代。父母都是矿大的硕士生,社团嘉年华时小朋友指着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摄影/高荣


是时候让大家真正眼馋一下了


▲ 2017北京大学生游泳比赛冠军孙梦佳。摄影/高荣


 毕业照,背景什么的其实不重要的。摄影/高荣




落叶归根:北京林业大学


 日落时分,北林全景。摄影/许诺

源自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农业科林学目

北林在文革期间遭受重大打击

园林系一度被撤销

全校也被迫迁往云南

险些遭受撤校的厄运

十余年后终于重返故里 落叶归根

曾经饱受动荡的北林

如今在植物学、生态学、园林设计

等学科的发展上傲视全国

为国家的农林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人才


▲ 北林博物馆(标本馆)33万件馆藏品中,最有名的当属大熊猫标本“白石”“雨诗”。“白石”于1996年前往美国,肩负两国外交的重任。白石的孩子之一“团团”,又是见证大陆对台友谊的文化使者。摄影/许诺


▲ 北林博物馆就坐落在这条洋白蜡大道上摄影/许诺


对北林有千万种温柔的情思

爱它冬雪茫茫,也爱它郁郁然然


▲ 银杏甬道。北林坐拥全国最顶尖的园林系,校园生态环境自然也是极佳上图摄影/许诺 中图供图/视觉中国 下图摄影/张小恺


北林,我生活学习了六年的地方。每个北林人的印象里,金黄色的银杏是秋日的代名词,却少有人发现秋天的美桐一样美得不像话,甚至晨曦透过美桐散发的星芒也被染成了红色。供图/图虫创意(摄影/ sisi_photo)


▲ 学研中心该建筑由北林园林系教师蔡凌豪担任设计师,全程掌控景观从概念生成到建造完成的全过程。上图供图/视觉中国 下图(学研中心水中倒影)摄影/许诺 


夏季的午后少有人走

于是偷得零星几人的寂寂时光

走在路上,随手按下快门

目光所及皆是美好的景象

北林的小确幸,存在于每一场相遇


▲ 最爱的是去往二教的小道。以前还住在八号楼的时候,早上拿着早餐急急忙忙经过,到了黄昏便悠悠地感受日落。摄影/陈雨歌


▲ 北林真的是一个很有美感的校园~静谧的午后,窗外,有故事。摄影/张小恺


北林在江湖上有一个绰号

“五道口女子种树大学”

反映了男女比例的另一种失衡

被以清华为首的

周围诸多僧多粥少的学校环伺着

知乎上甚至还有热帖

“如何认识北林的妹子?”

北林的姑娘们也是不易


▲ 女生宿舍楼新楼。曾经名噪天下的两栋24层高的女生宿舍楼,被戏称为“公主楼”,公主楼旁边的矮栋建筑也有女生居住,相应被戏称为“宫女楼”“公主坟”。如今新楼建成,女生们相继搬离了公主楼。摄影/许诺 



▲ 北林建校65周年校庆宣传片,超大范围延时摄影作品。北林艺设院才子领衔的三人制作团队,耗时1095天,与12个社团组织合作,记录母校的点滴,为大家带来这场视觉盛宴。摄影/@KwaiMay




岁稔年丰:中国农业大学


东校区体育场。每年九月,新生完成军训,新学期即将开始摄影/卢志林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和北林的出身相仿

1905年,京师大学堂八个分科大学之一的农科大学

正是如今农大的雏形

和矿大经常被人调侃

“你们是挖煤的吗?”一样

“嗯,我们是种地的”

是属于农大学子的幽默了


▲ 在由中国农业大学创建的河套灌区农业高效用水与生态环境综合试验站里,研究生在为农业水利工程毕业实习的同学介绍该块田区研究项目的方向及内容摄影/罗元颖


▲ 西校区试验田。冬小麦在六月终于成熟,在夕阳的照射下呈现出金黄的光泽,静静等候学生们的采割,完成教学的使命。摄影/卢志林


▲ 农大奥运体育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六所大学场馆之一,奥运会期间诞生过18块金牌,是仅次于鸟巢和水立方的“金牌福地”。如今,学校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迎新生晚会、元旦晚会等大型集会均在馆内进行。上图摄影/沈银哲 中图摄影/刘雪雯 下图摄影/张熠


▲ 2017年10月16日,正值校庆期间,农大国旗班进行升旗仪式。摄影/彭澄


▲ 2017年11月9日,农大名家论坛,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卡佩基在农大演讲。摄影/王栋


在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

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攻城略地

却也能给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楼以一席之地

新老气息的并存

会赋予一所大学独特的魅力


▲ 旧图书馆。学校的图书馆可能是建筑里年龄最大的了,九月新图书馆要开放了,旧馆就要退休了。虽然开学的时候吐槽过“它是70年代的建筑”,但是大学三年是它陪着我一起学习,一起备考,一起写论文,晚上从图书室出来,它的颜色和光真的很暖。摄影/刘雪雯


▲ 西校区老校门,“农科大学”四个字,安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摄影/卢志林


▲ 秋季,农大主楼旁的那颗歪脖子白蜡树,被大家亲切称为老校树。摄影/罗元颖


▲ 鹏程万里小卖部,现在已经关门谢客。红色毛笔书写的“鹏程万里”曾经承载了太多农大人的梦想。经营小卖部的黄爷爷说,学校给他提供了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他打算和老伴在这里安度晚年。“农大是我的家,我的亲人、朋友都在这里。”摄影/许文茂


农大的戏剧社是个充满魔力的地方

有着行知剧社和黑白灰话剧社两大扛把子

小编有一个农大毕业的好朋友

毕业好几年了

还是会经常回母校和大家讨论剧本

话剧社待他

可谓初恋


▲ 行知剧社在北京大学生戏剧节表演作品《稼穑之歌》,“农大人要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土地上”摄影/刘雪雯


▲ 黑白灰话剧社演出剧目“一生一程”摄影/贾诗玥


大学的校园

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隔离了外界的喧嚣和纷扰

大学的校园文化

又是一个包容而开放的空间

我们时常会和一些可爱的人

打个照面


▲ 今年三月,终于在农大等到这场迟来的雪,作为南方人的我自然是十分兴奋。麻将楼前,一位站在门口的阿姨对我说:“这个时候还在外面晃荡的一定是南方人儿!天冷,姑娘别在外面呆了!”此时我傻笑着,寒冷的雪天里收到了这样一句暖暖的关心。摄影/陈禹蒙


▲ 校庆日这天食堂向农大学子优惠开放,特色食堂摆开好菜迎接归巢学子。来者有古稀老人,也有人已经组成幸福家庭。毕业生从四面八方回到母校,再尝一口农大食堂亲切的味道。摄影/陈禹蒙




百炼成钢:北京科技大学


▲ 北科西门的校徽摄影/高龑


北科的前身

是由原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六所院校的矿冶科系

组建而成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1988年才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小编在学院路一带生活近30年

直到今天

身边很多老人儿还会亲切地称北科为“钢院”

而北科在学术成就上也没有辜负先人

冶金工程学科位世界顶尖行列


▲ 办公楼顶的钢铁工业标志。摄影/许文茂


▲ 和北林一样,北科人也有属于自己的银杏大道摄影/高龑


▲ 建造主楼群时的连接拱廊摄影/高龑


▲ 张梓琳可能是北科近十年人气最高的校友之一了。2007年,张梓琳获得第57届世界小姐选美大赛总决赛冠军,成为中国在世界级选美赛事中夺冠的第一人。小编2008年大学入学,险些就因此投奔了家门口的北科。供图/视觉中国


自称为“贝壳”的北科人

即使在毕业多年以后

回想起这座校园

心中仍有万千思绪

就像贝壳离开大海

时间的河入海流


▲ 科大の海。这是一个启动到一半就停止了的计划,因为难度确实有点大,尝试过很多图片之后,发现并不是每一张都能够完美的把海的元素加进彩色的照片当中,所以科大の海这组图片暂时只有这两张。未来可能会重启,因为这是我上学时候的一个梦想。摄影/@墨野学长


▲ 寝室楼是个容易让人忽略的地方,因为你每一天起床后,上楼前都能看到;它也是感情最深的地方,每一个毕了业的人都想再去睡一次;它也是最无情的地方,你走了,很快就有人再充满它。摄影/@墨野学长


▲ 54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特殊到毕业三年后我也要回学校看看。歌手大赛决赛,选手们的精彩表演,青春的声音,是我对于大学生活的破碎记忆。摄影/@墨野学长


▲ 这是很久前的作品了,久到忘记了时间,可能是2014年,刚拿起相机不久的时候。逸夫楼的框架是科大人最爱的构图,这是第一次,画框中出现了星星摄影/@墨野学长


▲ 某个夏天的午后。没什么是比下了一场雨的科大更美的了,当然这句话放到全世界哪里都成立,只是科大这个地名可以随便换。透亮的空气,清洁的泥土香味,这是出来散步的最好时间。所以我胡乱地按了几次快门,象征着我曾经占领了这段时光摄影/@墨野学长


▲ 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起点,但绝非终点。我是第一个在自己的毕业典礼当天还在给学校拍活动的学生。记得当时走上台领取毕业证的时候,全场来拍摄的学生都在欢呼——我在学校的摄影圈子里面是个有点名气的人,校长看着我都愣了一下,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人上来下面会有欢呼声。总之,那天可能是我在校园里最辉煌的一天。摄影/@墨野学长




掷地有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地大东门。地大东门的毛主席像,和北科西门的毛主席像,隔学院路相视了数十年。摄影/许文茂


地大,地大

小编对这个地方

有一个最纯粹的定义

地质大学走出了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

也走出了地道风物的小编……

中国最有个性的导演姜文

在这个地方生活过

开着他那辆2020s北京吉普

出入于这片平和的市井


▲ 地大学校的主干道。从成府路20号院49号楼出发,到篮球场东北角的路口结束,这条主干道一通到底,总长度接近800米,在北京所有高校里也是独一无二的了。每天清晨,小编上班都会骑车经过这里,阳光从头顶茂密的树叶缝隙倾洒下来,美好的一天也从这里开始。摄影/许文茂


地大和北航相隔一个北四环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是地大人的自黑方式

实际上

地大真的把“在地”做到了极致

地大是中国地球科学的最高学府

拥有全球最大的地质学院

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享有至高盛誉


▲ 温家宝总理在周口店实习站写下的”摇篮“二字。摄影/徐嘉鸿


▲ 1952年地大建校,红军干部刘型被任命为地大(时称地质学院)的首任院长。摄影/许文茂


▲ “更新”至2018年的地大校史馆门前地砖。摄影/刘取齐


一名地大学子说

地大是一所很小的学校

在学院路占据着小小一隅

从这一头跑到那一头快的话不用十分钟

学校里没有大舞台,也没什么明星来


▲地大登山队员温旭于2013年6月8日8点50分,单人成功登顶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境内藏色岗日峰(海拔6460米)。供图/温旭


地大是一所很大的学校

从北戴河到周口店,我们翻山越岭

用地质锤和罗盘去探索地球46亿年的历史

从珠峰到可可西里,我们登上地球的最高峰和第三极

用钢一样的胳膊和腰脚,用火一般的热情

在世界留下我们的足迹


▲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朱弟成教授团队在西藏进行科考。摄影/王启祥


▲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学生,跟随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前往赤峰某地进行地质勘测。图中两个小哥哥正在对打钻出来的岩芯进行编录和采样。摄影/王欢


▲ 初秋,女生公寓前的银杏树,一颗像夏天,一颗像秋天。不知道为什么,和上一张图有一种淡淡的契合感……摄影/许文茂


在地大生活

很多时候感觉时间是静止的

一些伴随小编一路长大的建筑

仿佛拥有抵抗时间侵蚀的魔法


▲ 超市发地质菜店,紧邻海淀区实验三小(原地质附小),坐落在密集的地大家属区中间,这夜晚暖色的灯光,是多少居民下班觅食的寄托啊。摄影/许文茂


▲ 位于地大操场南侧的地大攀岩队的主场。小编印象里,这里接受媒体采访,录制节目是家常便饭。摄影/王启祥


▲ 地大人:我们也有自己的校猫! 摄影/许文茂



小编の总结陈词

八大学院的诞生

是新中国文化史上璀璨夺目的一笔

学院路

又成为了多少代学子共同的回忆

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这篇选题

不足和纰漏之处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海涵

有太多的美好

无法在一篇文章的篇幅里提及

写在留言区里吧!

你和八大学院的故事~



-END- 

摄影 图说丨各高校投稿人 Geethan

编辑丨Geethan 普老师

设计丨Q年

封面摄影丨许文茂

特别感谢单位丨八大学院各高校摄影协会、记者团、新闻中心、党委(团委)宣传部

特别感谢个人丨张登科 韩思愉 卢舒珺 高荣 毛天皓 李走歌 陈雨歌 母健玮 吴健博 

王栋 罗元颖 罗合廷 王启祥 高龑 墨野学长




点击下方图片,看往期地道拼图



✍️

|新 媒 体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在后台回复关键词“作者”,获取相关信息

投稿邮箱:editor@didaofengwu.cn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